新華社南昌7月19日電(記者陳春園、董瑞豐)一種早粳稻新品種19日在江西省上高縣通過測產驗收。這意味著我國雙季早粳稻實現了突破,南方地區可以在7月下旬收割粳稻,人們今后有望提前一個季度吃上新粳米。
當天,江西省農業農村廳組織測產..組,對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選育的粳稻新品種(系)“中科發早粳1號”進行測產驗收。在200畝示范田中,..組各選取了一塊機插秧田和拋秧田,實測產量分別為機插秧田平均畝產613.73公斤,拋秧田平均畝產530.31公斤。
此前,我國雙季早稻品種均為秈稻。早秈稻一般在3月中下旬播種,7月中下旬收割。早秈稻品種尤其是長江中下游的品種,大部分用作儲備糧或工業用糧。
同早秈稻相比,生長在高緯度地區的粳稻品種具有抗逆性強、株型優、米質優、食味佳等優點,但一般要到10月才能收割。我國育種人員嘗試了幾十年,一直未能培育出在實際生產中使用的早粳稻新品種。
此次通過測產驗收的早粳稻新品種,填補了這一空白。中科院院士、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研究員李家洋介紹,其團隊以優異稻米品質基因為主線,結合高產及理想株型基因等,運用“分子設計育種”理念和技術,選擇佳親本通過雜交選擇,培育成具有優、高產、抗寒和抗穗發芽等特性的雙季早粳稻新品種。
據了解,李家洋院士團隊通過多年研究,已經確定了調控水稻產量和品質的主效基因,并闡明其分子機理。在此基礎上,通過“分子設計育種”技術,可以對水稻品種的缺點進行改良,實現多個優良性狀的快速“組裝”,有效彌補傳統育種周期長、效率低、偶然性大等短板。
文章來源新華網